统筹谋划、多元探索,医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综述
来源: 首都健康
2023-02-18 17:01:27

统筹谋划、多元探索

医务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北京医务社会工作

发展综述

2020年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按照“高位谋划、统筹推进、系统布局、规范发展”的思路,紧密结合首都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构建医务社会工作体系、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机构数量、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等均明显提升。

高位推进、统筹谋划

北京医务社会工作构建科学化发展格局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立足首都特色,从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从推进首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在推动卫生健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统筹谋划、高位推进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发展。

一是部门联动。 2020年10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保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委员会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京卫权益〔2020〕4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各部门依据职责,在继续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培养、职称职务晋升、财政保障机制等方面积极配合,发挥主管主责作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020年10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医务社工政策发布媒体沟通会

二是目标明确。 《实施意见》制定了分阶段推进的工作目标,即2020年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2022年全面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到2025年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明确的工作目标为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2022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医务社工推进会

三是制度保障。 《实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医务社会工作实践中需要迫切解决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岗位设置、人员来源、人才培养以及保障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制度遵循。

各级联动、多元探索

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形成系统化发展模式

北京市拥有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医疗机构众多、管理主体多元、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北京市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并结合区域卫生健康体系特点,各级联动、多元探索,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系统化发展。

一是多主体协同发展。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不仅着力推动三级、二级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在政策设计中也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务社会工作整体构架,《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结合实际需求,拓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内涵”。同时,北京也鼓励公共卫生机构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努力构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系统性发展的格局。在开展试点单位、示范项目、驻点单位遴选等工作中,均充分考量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覆盖面,尤其对于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模式尚在探索中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给予名额倾斜,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

二是多路径培育发展。 面对复合型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短缺、医疗机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各项制度机制尚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培育为主、逐步铺开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从“面”上扩充。2020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遴选确定了135家试点单位,在申报时降低门槛,让更多有意愿的单位有机会参与,并通过试点了解、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不断扩大覆盖面。另一方面从“点”上发力。2021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从试点单位中遴选了30家示范项目单位(10个品牌项目、20个优秀项目),2022年又联合社会力量从试点单位中遴选确定了30家驻点单位,对示范项目和驻点单位分别通过项目扶持和派驻社工的方式进行精准培育,着力提升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多资源整合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植根社区,具有贴近居民的优势。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结合民政系统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契机,推动专业领域医务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融合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资源整合,探索建立社区社工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社工对接机制,在社会工作服务平台选择合适点位进行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站试点建设。同时,围绕健康社区建设、慢病管理等内容,推动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医务社会工作者合作的服务模式,探索社区医务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地的实践路径。

以人为本、融合发展

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

卫生健康系统知识密集性强,专业性要求高,医务社会工作只有体现出专业性,在非临床非诊疗环节发挥不可替代作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在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实践中,始终坚持专业性发展方向,以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专科化发展为抓手、以社会工作与卫生健康重点工作融合发展为重点,确保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性发展方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医务社工为儿童神经外科中心住院患儿开展“独一无二的我”主题活动

一是从专业性、复合型角度进行人才队伍建设。 北京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招聘、医护转岗和购买服务。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招聘的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或资质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对医疗环境、医疗知识不熟悉;转岗人员对医疗环境、医疗知识熟悉,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理念和方法不了解;购买服务的第三方人员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问题且不稳定。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医务社会工作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提高岗位胜任力,培养既懂得社会工作知识又熟悉卫生健康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重中之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坚持分层分类、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的思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对于新入职及转岗的医务社工,着力提升岗位胜任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组织各类研修班、培训班、团体督导、工作坊等;策划录制医务社会工作精品课,提供体系化培训课程;联合市民政局探索建立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医务社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其次,对于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和实务经验的医务社工,发挥行业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督导体系,实施首批医务社会工作督导遴选;强化科研能力,鼓励实务研究,开展效用评价,以督带学、以研促学,培养一批高层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从专科化、标准化角度探索实务服务。 鼓励医务社工以专科化形式深入管理流程,嵌入临床路径。比如,医务社会工作示范项目涉及安宁疗护、儿科血液肿瘤、认知障碍、辅助生殖、精神疾病、血液透析、脑卒中等;鼓励分专科领域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规范或指南的研究与制定工作,探索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标准化。

北京安贞医院驻岗医务社工陈灿为EICU患者提供个案服务

三是与卫生健康重点工作融合发展。 倡导将医务社会工作与疫情防控、改善医疗服务、分级诊疗、院前急救、家庭医生签约、医养结合、慢病管理、健康促进等工作统筹推进、融合发展。

扩大宣传、整合力量

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呈现聚合化发展态势

医务社会工作兼具医疗和社会工作的特性,其发展不仅需要这两个领域的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北京市始终重视医务社会工作宣传,凝聚整合社会力量,政社协同、医校联合,实现医务社会工作聚合性发展。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务社工在病房服务患儿

一是加大医务社会工作宣传。 在《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发布时,召开媒体沟通会对政策文件进行解读;以“国际社工日”为契机,对本市医务社会工作做法成效及五家单位的典型经验进行深入宣传,十余家媒体进行报道,并作为成功经验被国家级媒体宣传推广。指导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开设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公众号,搭建起信息交流平台,传播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内涵和社会价值,不断提升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

二是扶持协会发展,整合社会力量。 扶持行业协会发展,推动北京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换届,在人才培训、行业标准、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撑;指导支持该专委会与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机构合作,实施医务社会工作驻点社工项目。

三是推进医校联合。 发挥高校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作用,鼓励通过实习基地、工作室、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医校联合培养机制;支持成立“北京医务社会工作临床实践教学联盟”,探索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务、研究一体化推进的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路径。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在多个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比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达到89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52家,较《实施意见》出台前增长174%;医务社会工作者265人,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51人,较《实施意见》出台前增长80%。下一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将立足首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服务内涵、完善制度机制、加快人才培养、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END」

编辑:郭蕾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医务社工 医疗机构

下一篇:
上一篇:

相关阅读